我不曾认识的父亲

当我不曾真正了解父亲的时候,他是孤独的。

当我不曾真正试图了解父亲的时候,他是孤独的。

昨天在巫山,陪爸爸妈妈看完房子的装修。晚上一起吃过饭后,和爸妈一起散步在凉风习习的滨江路上。和即将高考表弟一路上聊着从前,聊着未来,不知不觉也就到了十一二点。回家的路上,爸爸走在马路的另一边,看到路灯照在一颗满是落叶的树下时候,我给爸爸拍下了这一张照片。

当我回忆起对父亲的印象是何时开始变得陌生,我想起了小时候与父亲的亲密接触,只是大概幼儿园左右的时间,我会紧紧的抱着他的头睡觉。这大概是唯一不多记忆中与父亲的肢体亲密。

从前听陈奕迅《单车》,乐评里这样写道:

古龙曾说,父子关系最是难明。深有同感,很难融洽,甚至疏离,却有着内心难言的无法割舍,那里面充斥着不理解不包容,充斥着争吵,可是感情总是莫辩。

母子之间、母女之间、父女之间,其实都无这般复杂,可能概因男人喜欢隐藏自己的感情和情绪,更不善言辞,也更倔强的缘故。所以,《单车》里我最直欢的一句就是「怀念单车给你我,唯一有过的拥抱」。

父子的疏离总是如此,恰似蔡明亮的电影,比如《天边一朵云》,比如《你那边几点》,疏离到无活可说,直至阴阳相隔。尤其是华人世界里,这疏离更甚,因为我们不懂得用肢体表达感情,孩子成年后,便极少与父母拥抱。后来能记得,或许只是童年时在单车上的拥抱,「只有一次记得实在接触到,骑著单车的我俩,怀紧贴背的拥抱」。

我想大概中国人父子情莫不是如此。

后来,在我读小学的时候,父母就外出打工。父亲在我们面前一直是一个严厉且极其寡言少语的形象,但是对工作却矜矜业业。

于是长久的分别,父亲在我的心里只是一个形象,一个在广东一家小贸易公司上班的形象。那时候我总是以为他是年轻的,万能的,可靠的,沉默的,不辞辛劳的。他跟妈妈所在的广东,成了我印象或者梦里一个遥不可及的家。

直到前年2018年,父亲所在的公司因为经济原因,倒闭了。没有工作以后的他,变得茫然不知所措,甚至有很多挫败感。生活态度消极,时常发脾气,时常沮丧。

那时候他刚好又因为肾结石和高血压,回到重庆做了一次大手术。术后,父亲瘦了很多,看起沧桑不已。

上个月因为急急忙忙的要求父亲回巫山装修房子,而触碰到了他敏感神经。他红着眼睛流着泪狠狠地对我说,自己已经是病入膏肓的人了,已经是快要半入土的人了,能不能不要这么对待他。

就在那一刻,我看着他的眼睛,感受到了他异常的孤独感。

也就是在那一刻,父亲对我而言,样子变得无比的陌生起来。原来他已经不再是年轻的样子了。原来他也敏感,脆弱,害怕老去,害怕生命无常,害怕失去我们。

也是在那一刻,我又想起了李志的歌词:

我们从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接近,

只是两棵树的距离。

我们只是各自蓬勃又各自老去,各自看着彼此的身影渐行渐远。

 

今天回重庆的路上刷虎扑的时候,刚好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,那一篇早在初中就已经学过的散文《背影》。

现在,我都还记得文章里的父亲那个微胖的背影,还依稀能听到火车轨道旁急促的鸣笛,和能闻到那一袋朱红橘子的香味。

从前,我私以为朱自清先生写的是无声的不言的父爱。

可是今天我读到的尽是一种绝望的孤独感,一种必须各自为人孤独感。一种即便亲如父母子女,爱如情人夫妻,也必须各自蓬勃老去孤独感。

我们的生命最后也只是重合在这世界上一段时间,一段而已。

父亲也总是在某些时候独自且孤独的走在自己的世界里 ,不曾等候我半步。

鲤曜 2020-05-05 记于书房

发表回复